這次不寫心得,來研究一下越野跑分批出發梯次對完賽成績的影響,因為這次被塞得有點小不爽 :P
下圖是這次ezFun暖東峽谷越野跑15km組的完賽成績分佈圖。橫軸是出發時間差距,也就是把首位通過起點的跑者時間視為0;而縱軸為完賽時間,以分鐘為單位。從圖中可以知道15km組選手大致分散在五個梯次,但後三個梯次(x=24, 31, 40)其實是跟10km組一起出發。在繼續分析之前,先來看看圖中兩個特異之處,第一個在x=6,第二梯次兩位nice的外國人不耐久候,直接趁工作人員不注意即先行出發。第二個則是本賽事的亮點,竟然有人晚了兩個小時出發(x=123),偉哉!是睡過頭了嗎 :P
雖然從上圖知道15km分成五個梯次,但我把後三個梯次合併分析,也就是我只分成三個梯次來分析:第一梯次為x<10的選手,第二梯次為10<x20的選手,第三梯次x>20。下表整理各梯次人數,從表看來,大約60%的跑者在第一梯次就出發了,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有分批出發,所以一聽到大會廣播就急著過暖暖吊橋集合。
第一梯次 | 第二梯次 | 第三梯次 | 總計 | |
人數 | 463 | 179 | 100 | 742 |
第一梯次除了比較擠之外,在完賽時間亦佔有優勢,下圖以10分鐘為區間,分別統計各梯次在各區間的累積完賽人數,很明顯可以發現第一梯次出發的大部份跑者,都能比第二、三梯次出發的跑者更快回到終點。
若搭配四分位數表一起看,更能瞭解這個差異有多大。各梯次第一名的成績互相比較(105 vs. 114 vs. 146),顯然梯次越前面成績越好,這個趨勢其實不用感到意外,在這種狹小的山徑上,意味著越晚出發必須花更多力氣超過更多跑者,難免時間受到影響。至於是第二梯次第一名超車比較兇猛,還是第三梯次第一名比較保守就不得而知了。但在各梯次跑者實力分佈差不多的假設下,40分鐘的差距其實相當大。
第一四分位數代表排名第25%的跑者回到終點的時間,也就是第一梯次第116名(463*0.25)、第二梯次第45名(179*0.25)、第三梯次第25名(100*0.25)回到終點的時間。晚出發的劣勢在這裡一覽無遺,第一梯次幾乎領先其他梯次50分鐘!而各梯次中位數(第50%的跑者)的差距依然維持在50分鐘,一直到第三四分位數(排名75%)的跑者差距才降到30分鐘左右。至於各梯次最後一位完成賽事的跑者,都花費7~8小時不等的時間,毅力令人欽佩~
完賽時間 | 最小值 | 第一四分位數 | 中位數 | 第三四分位數 | 最大值 |
第一梯次 | 105 | 192 | 229 | 271 | 506 |
第二梯次 | 114 | 247 | 277 | 299 | 492 |
第三梯次 | 146 | 241 | 278 | 308 | 424 |
第二梯次起跑的我,最後成績3:34,在第二梯次可以排進前25名,但這個成績在第一梯次反而落在200名左右。老實說,第一個小時我臉皮薄不敢一直超車,結果跑不到兩公里,那時我真的有萌生退賽的念頭,因為塞在山徑裡真的很煩 :P
以下再列出各梯次前20名的完賽時間,可以發現從第3名開始,第一梯次就領先30分鐘以上。面對這種巨大的差異,想在越野跑拿到好成績的跑友,記得越前面出發越好,臉皮厚一點跟菁英跑者一起衝出去也無妨。
若要減低越野跑在山徑塞車的困境,我想主辦單位有三種選擇:(1)找比較大條的越野路線,例如同時容納三到四人並肩通行的寬度;(2)跑者照10km或半馬成績排序,並分批出發,雖然柏油路跑得好不代表山徑跑得好,但以機率來說依然有優勢;(3)前面安排4公里左右的柏油路段來讓跑者拉開距離,例如今年Salomon的路線,但柏油路段比例太長會降低越野跑的樂趣。